很为大自然鸣不平,千万年来苏峪口这条沟就这么秉承天地的生长着。突然有一日,几个人在沟中订了几块牌子,在沟口设置了个门楼、路障,这里就成了集文物保护和自然美景为一体的开发风景区,就有人堂而皇之地收取苏峪口的观瞻费来。山不说,水不说,但附着了远古人类灵魂的岩画却窃窃地感叹道:这个时代的人还比不上咱们当时逍遥。那时咱们打只獐子就可裹腹几天。现在活不下去的,生生就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营当。活得自在点的,几千年过去了,还在学习咱们当时的绘画技巧
当然,这是妄自揣度的瞎说。将人类童年的绘画技巧和其附着着的苍桑历史展现给更多的人是光明之举。不然,贺兰山的岩画最终也只能成为文物馆陈展的珍品或者消蚀在风雨岁月中。现在不去亲眼目睹,何时再感慨万千!
在苏峪口沟穿行,溪水始终忽大忽小地喧哗,一块块鲜美的绿苔擦亮了人的眼。所见的原创版,刻在山壁间的岩画已不多。有的,多也残缺不全。仔细辨认有单鹿,有太阳图案的人脸,有弓剑,有人足。我从不轻视古人的智力,也不相信进化论中所说的,人的智商有突飞猛进地发展,觉得古人应该有这种绘制简单图案的技能,只是在岩壁上的雕琢“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够精美而已。
在有些岩画面前,开发者也费了番心思。比如立下了“文明人不会在古文明面前弄斧”之类意思的提示牌。怕绘画爱好者一时技痒,动了创作的念头。同游者在我面前嘟囔:古人技痒是珍宝,现在人画个画就成了破坏。岂有此理!孰不知若干年后,现代人的画也有成为文物的可能
哼哼,是我的回答。快餐年代还想创造文物,做梦去吧。这里不腐蚀的只有白色垃圾。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除了历史的沉甸和苍桑给人的厚重与压力,我掂量不出古文明和今成果的轻重。从审美倾向上,我看到了岩画的朴拙,更看出了画风中的大巧不工。除了远古人类灵魂中的善良以及人类不断前行的阶梯和印痕,我更看重苏峪口中的清水、碧石、涌泉、翔鹰。
只是面对支离的画儿还是多余地疑问,苏峪口的门票钱有几成能用在维护、保护岩画上?苏峪口的岩画,读懂的人多了,猎取之心的人是否也会多起来?那些岩画儿一旦被制成薄脆的博物馆标本,支撑了苏峪沟已千万年人的精气神儿,还能承延几载?
面对苏峪口岩画,我想说,在这里请闭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