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徐宗干的人曾经这样描写“炭”这些炭就是卖炭翁所卖的“炭”在“炭”的形成过程中,他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哲理的顿悟,写就了: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里不去从卖炭翁的辛酸展开,仅从这联语中玩味一下。联作者表面上是借炭燃烧前后的变化,客观准确的把这一事物的演变过程高度的概括出来。
一根木料,放在炉火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煅烧,便形成了“炭”而这些“炭”往往是被人用来在严寒的冬天里取暖和一般情况下进行烧制一些食物而用的。在古代,外地的官员进京,习惯用“炭”来孝敬所要求的达官贵人,于是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市场,那些收取和送取的“炭”还有一个比较高雅的说法,也就是“炭敬”这些据说不属于行贿和受贿的范畴,于是就大行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炭”的价值,在一送一取之间得到了升华。
许多时候,那些做官的,就象这些“炭”当他还处于本色阶段的时候,虽说本性善良,保留着人性的本真,不随流,不媚俗,不逢迎,过的十分的清贫,但本色犹在,骨气长存。后来在官场的大酱缸里摸爬滚打,日子一久,在上司和下属的眼里,俨然就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红人”这个时候,他离死亡也就越来越近了,历史上这样的红人很多,满清的乾隆朝的和珅和大人也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代表了,他红的发紫,红的烫手,结果也免不了在乾隆禅位后,为后人出色的上演了一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历史剧。
和珅很红,红的最后自己把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应了作者“红到十分变成灰”的谶语。当然,还有许多也十分的人,还是晚节终保,这样的人很少,据说汉代的张良是一个,他功高不自傲,在红的极点急流勇退,寻乐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安居乐业,养鸡种田,后来这个地方被今人叫做“张家界”也许他是古来为数不多的没有因为“红”而成灰的典型之一。
做人为官,本质要真,本质要善,不要在红之前低三下四,奴颜婢膝,也不要在飞黄腾达之后,变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得意忘形的小人必将因为其行为处事的恶迹斑斑最终遭人唾弃,难逃“十分红处便成灰”的下场。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一旦自己也到了“十分红处”的时候,自己何处何从,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明白,旁人如何看,如何说,都无济于事,当事人要自取灭亡,那就成全他,我们旁观者,看着,说着,并痛快着,也许不算幸灾乐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