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王山再聪明一点,这会儿大可不理会,今日这事儿他推的人不假,但看见的也没几个人,以他背后有王振这座大靠山,就算他不说,旁人也不敢说什么,况且外面的那些小官,根本还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正伸长着脖子张望,王山这么一问,无疑是将百官的目光吸引到他的脸上,颇有几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效果,以王朗、王文的精明,自然看得出来章郎的用心,虽说身为王振的人,但这事儿干系不小,为了前途着想,两人同时选择了沉默,况且两人心思与章郎一般无二,场上诸人,能抗下这份责任而没有任何风险的唯有王山,所以原先对立面的几个人,此时竟为了同一个目的将这份罪责推到王公公的头上,不知在上面看着的王公公若是知道了不知作何感想。
王山怒道:“姓章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说清楚点。”
章郎似怕场上的诸官儿听不明白,故意将语调提高了几分,道:“这还不明白,哪位大人为了劝王大人注意读书人的斯文,却被王大人给推到在地,大人用力大了些,把人给推死了,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人既是你推的,这杀人的罪名,当然得你来担了与我等可没有半分的干系。”
这王山为人虽鲁钝,但还不至于傻到好赖不分,一听章郎这话儿顿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张脸涨得红如猪血,忽的一把跳了起来,伸手指着章郎的鼻子破口大骂道:“好你个姓章的,你按的什么好心,别以为本官听不明白,告诉你想要我王山做这替罪羔羊想都不想要,今日杀人的在场都有份儿,一个都别想跑?”
心事被人叫破,章郎面上一热,道:“王大人这话儿从何说起,诸位大人可都看得一清二楚,这人可你推的,我们可一点都没碰,如今这人死了,纵然是王大人无心之举,那人毕竟是死了吧,怎么能说与你没干系呢?”
王山忽然冷笑了几声,道:“人是本官推的这个不假,可那个看见是本官把人给推死了?”说完冷笑了声,把脸转了过去,盯着左侧的一个小官儿问道:“你看到了么?”
那官儿不过是衙门里一个小得可怜的观政,这种官儿你说它大也大,说它小那也是真小,自洪武至永乐朝,进士观政制度是朝廷培养行政人才的重要举措,也受到朝野的普遍重视。永乐初年,观政制度已经发生变化──所取进士除去前几名仍然直入翰林院、承敕监为庶吉士、中书舍人者,并不是余下的进士全部观政,而是只留部分观政,其它的有直发诸王府为辅佐官,更多的则“悉遣归进学”。这应该是因为一段时间内无官可补采取的临时举措,并非定例。此外,永乐朝后期,开始直接任命及第进士为行人司行人。
《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夏六月己丑:“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蹇义等言:……今年所取进士,诸司无缺铨注,各王府教授、伴读多缺,拟于第三甲内选用,仍令食进士八品之禄,第二甲、第三甲拟量留七十员,分隶诸司观政,遇缺取用,余悉遣归进学,凡冠带举人亦令归进学,以待后科会试。诸司历事监生例应三月后授官,近因少缺,有一年未授者,而内府办事监生止是誊写奏本,查理文册,稽算数目,别无政务,比内官监,奏准半岁授官,而历事监生有政务者,授官及迟,今后宜令所司,内府办事监生月日满者,定例给赏,仍令回监进学,依次历事出身。上皆从之。”也就是说,朝廷设置这官儿的初衷是好的,如果严格实行,应该可以起到锻炼人才,使之尽快熟悉政事的作用。但任何政策执行既久就会弊端丛生。有些进士假借、利用观政身份,骗取驿传待遇,甚至成了某些人谋取小利的工具。各种恩宠,各种弄虚作假,最大的原因在于观政的日子并不长,起不到根本上的作用,所以从永乐末年,就有不少官儿针对这一情况上奏,没少上奏,奈何这是朱元璋亲自制度的规矩,永乐不便更改,才没做理会。
那官儿陡然听得王大人问自己话儿,不免感到惊讶,随即大喜,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当即将胸脯儿一挺,顾不得百官怒目而视的目光,大声道:“方才人多,王大人退了于大人不假,可于大人倒在地上的时候,人还是活着的?”
此话一出,百官愤怒,王山大笑,频频对那官儿点头。
那官儿姓王单名一个琏字,自幼读书,过目不忘,看一眼就能背诵。于正统元年中了进士,被提拔做了户部官政,刚想大展身手,却不巧碰上了父亲去世,不得不回家丁忧三年,好不容易期满归来,却碰上了观政上的大改革,先是正统三年年初,吏部尚书胡滢上奏说:“朝廷设置观政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明达政体,扩充见闻、砺炼经验。并不是说,在礼部、户部观政,就不需要了解兵部、刑部的事体;在兵部、刑部观政,就不需要了解礼部、户部的政体。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进士选官既有京职,又有外放,在刑部、大理寺观政者,只谙熟刑名,本衙门则往往题本欲就地任用。这不过是徇私之举,为人大开奔竞之门,破坏祖宗成法。刑部、大理寺现在非要任用在本衙门观政之进士,但南京刑部、大理寺遴选则依据成例,广泛选择,但也没听说出现用刑错误的。请立即命令吏部,今后依据进士及第名次,送各衙门观政,不许扰乱定例,以树私恩。
兵部尚书杨峥也往里面递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进士观政各衙门三月,乃始选除。近科以来,观政仅参谒之虚文,不知所观何政?!为大臣者除卯簿画押而外,亦不可言何政当观而有所指示,有所省试也。无何而请假归里矣,无何而谒选之任矣。臣请自今伊始,观政令典宜实实举行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