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生物构成是很简单的,周围什么物质多他们就由什么物质构成,然后吸收这些和自己相差无多的物质维系生存,接触新的物质之后他们的选择和之前仍是一样,只不过新的物质加入对原本的身体是有影响的,生物体在摄入不适合自身吸收的物质之后很可能结构会崩溃,笨一点的生物体会崩溃,死亡,成为其他生物体的养料,而聪明一点的则会缩减这些新物质在体内的比重,在消化系统形成之前这些生物的选择就是从一个生命体分化成两个生命体,之前吞噬掉的物质在分裂的时候成为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比重仍然很大,那就再分裂,新接触的物质毕竟在他们的日常中接触的少,那些分化的生命体可以很快将原本身体所需要的物质摄入过来稳定身体结构。这就是生命体最初的种群繁衍,这些新物质加入到身体结构中可能会增加一些功能,但对于这些生命体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菜单上多了一个菜品。随着菜单越来越丰富,生命体数量越来越多,体内物质越来越丰富生命体的体积开始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变大。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建高楼就必须要有坚实的地基,原始的生命体不一定知道这个事实,但是通过改变物质比重排列成功变大的这些生命开始吞噬原本那些娇小的生命体,这种吞噬并不是什么刻骨铭心的仇恨,只是一种生存本能,这种习惯其实我们现在依旧保持着,简单的例子就是植物靠吸收土壤中的物质成长起来,而我们吃到食物原本就有土壤中的物质。高级生命猎杀低级生命在自然界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这些低级生命的口感比起那些原始物质来要好得多。依照这个习惯,生命体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以比他们低一级,甚至低几级的生命作为他们的食物构成了现在等级森严的食物链,生命体不断进化出新的功能就是为了具有更加高级的菜谱。
细菌能够不断转化原始物质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每次分裂他都有改变。稍微大一点的单细胞生命具有吞噬这些细菌的功能,所以将他们列入了菜单。改变结构,更加庞大一点多细胞生物因为体积庞大,所以将单细胞生物加入了菜单。生命的进化不可能永远像一个球一样,于是进化出简单肢体,能够借助外力活动的生物将多细胞生物吞如口中,行动越是高速,他们能够猎取的食物种类也就越丰富。地壳变动,这些水生生物失去了水的助力行动缓慢了起来,另外一种能力被发掘了出来,那就是隐匿自己的身形,有的生物具有了改变自己身体颜色的能力,而更多的是具有了分析环境,审时度势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思维能力,他们会寻找自己适应的环境来生存,也会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来适应环境。陆地之上最先适应环境的是植物,无脊椎动物通过进化出外骨骼保住水分也站立了起来,而这些具有思维能力的有脊椎动物寻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生存必须要有食物,而以上两者适应环境自然成了他们适应环境期间的能源补给了,为了猎取这些食物,有脊椎动物在进化自己身体结构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将猎取食物的能力变成了生存本能。无脊柱动物在陆地上不会大过有脊椎动物,体积变大他们就必须褪去外壳,而越是庞大的外壳,恢复行动能力的时间就越是缓慢,而有脊椎动物的内骨骼这个影响就要小的多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变大一些就不会面临问题,植物可以变得很大,因为他们可以直接从土壤中吸取养料加上光合作用来供给自身成长,食草动物也可以变得很大,因为他们的的食物又不会跑,食肉动物也可以变得很大,因为长大了的食草动物就是他们的食物。但是事情却不是这么简单的,随着动物成长的个头越来越大,他们的胃口几乎是成几何模式上升的,而植物成长起来却要时间,这些食草动物再将植物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必须要移动自身,而体积太大移动起来的消耗就更加的大,如果能够寻找到适宜的环境还好说,如果寻找不到他们就要面临饥饿这个大问题了,因为吸收供不上消耗,所以这些食草动物的行动速度就慢了下来,而慢下来的结果就是被食肉动物消灭掉。而当食肉动物把能够供应的上他们消耗的食草动物吃完之后,他们也就断了食物来源,因为体积变得非常大,所以很多小动物他们就算是看到也没有办法,甚至是没有兴趣去吃了,而等到他们有兴趣的时候,那些动物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不能摄入足够能量会让他们的身体很虚弱,虚弱到了一定程度,他们这些霸主就会被比他们小一些的肉食动物猎杀掉。它庞大块头成了这些肉食者的前车之鉴,将身体巨大化这个意识被他们抹杀掉了,身体巨大化不一定会成为真正的霸主。要将身体变得跟他们猎取的食物差不多才能不被这些食物躲避,或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