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府衙内,孙权早已换下了务农时候的衣服,换上干净的官服。让厨房的两个老仆烧了开水,孙权现在正在泡脚,用来缓解一天的疲劳。这段时间对孙权来说也是一个极大考验。孙权经过亲自体验和感知,更加了解了这个时期百姓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讲,生存,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孙权泡着脚,看着竹简公文。这个时期虽然纸张已经发明,但是还没有完全普及,官方还是习惯用竹简,重要的呈文也有在绢布上写的,但比较少。前世野史记载说是蔡邕所创,为此事,孙权还问过县丞王懿,说是十几年前就有,而且主要是在洛阳使用,价格昂贵,平常非官方一般用不起,只不过蔡邕推动过纸张普及,而且还专门上书过朝廷。大概也是因为这样后世野史才把纸张发明给了蔡邕吧。
长达一个月的春耕终于走上正轨,期间所也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孙权让人都一一记录起来,整理成册,孙权准备把这些都交给孙策。
府衙大堂六盏长鸣灯一闪一闪,卯时已过,大家正在大堂等待孙权。阳羡县包括县丞王懿,县尉周泰在内的十几名官吏都到场了。孙河正和周泰正在商议军务的事情,县丞王懿也正在和户曹周宾讨论着什么。这个周宾也是县丞王懿向孙权推荐的,也是个老吏了,三年前因为得罪当时的县令而被撤去官职。因为王懿处置竹林事项得到孙权认可,而被允许推荐户曹一职。王懿就推荐了周宾,这个周宾在阳羡土生土长几十年,人情地理熟悉,此次春播他也有功劳。
“县令大人到!。”不一会,门下缘通报,孙权到来。门下掾是汉朝一个官职的一种称呼,多是刺史或太守或是县令的亲兵随从担当,主要职责是通报通传,夏遮阳,秋挡雨。古时候,不通报而入,视为无礼行为。
孙权身着正式官府,头戴俄冠,身陪环形玉,目无斜视,径直来到主位,众人起身迎接,待孙权拖靴后跪座后,自有在大堂伺候的府衙衙役把靴拿走。众人才一一落座。在经过和孙权的一段相处后众人也不因为年轻而轻看孙权了。不知不觉当中孙权在大家面前已经建立起了威信。
“此次阳羡县春播耕种,基本结束,诸位都尽了力,为阳羡县的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我将据实呈文给太守和将军府。”
孙权起身,严肃而郑重的说:“人命大于天,诸位所做之事有功于社稷,有功于天下,牧守一方,守土有责,我代表阳羡县所有百姓,多谢诸位,诸位,请饮此杯!”
众人都起身作揖,大家非常震惊孙权的表现。没有人比孙权更能认识到水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再怎么嘉奖现在在坐的官员都不为过,稻谷种植只要规模展开,必将迅速普及,无人能阻挡。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后孙权又嘱托户曹周宾负责后续所有工作,必尽水稻还需要浇灌,除草等等。让周泰把太守吕范安排过来的兵丁让其返回,等等相关事项一一做出安排。春播结束,有功着赏,有过着罚,行正道才是王道,诸多大户人家,识大体不拘小事,出人出力,但总有那么几家顽固不灵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情千头万绪,大家不可松懈,幼平将军,阳羡县除县府守卫人员及必要城防人员,你安排所有人听从王县丞安排,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此乃军令!“
周泰皱着眉头到:“诺!“。虽然心中有诸多疑点,但周泰知道现在不是辩驳的时候,他了解自己的这个二公子,虽然年龄小,但在决定了的大事上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
县丞王懿作为自孙权来阳羡县后一直辅佐的人,对自己这个不大的县令已经是越来越佩服了,想自己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做事看人也是有一定的眼力的,他是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县令了,但自己心里对于孙权已经由佩服变成了敬重了。曾几何时,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也是自己的从政理想,时光蹉跎,光阴流逝,自己心中的理想也早已随着时光流逝了。
整整一个上午大家都商议春播后县府需要再做的事项,繁琐细小,但每一件都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死。阳羡县虽然承平多时,但外来百姓和本地破家之民很多都没有自己的住所,人心不定。随意露宿在外面容易生病,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不亚于一场生死的较量。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王懿就向孙权提出需要加征劳役,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